凯发公司举办“传承马灯精神、永葆青春活力”主题活动
发布日期: 2019-09-29来源: 新华网
马灯、芦席棚、干打垒……50年前,老一辈凯发创业者从五湖四海汇聚到鄂西北的偏远小镇,在武当山下,开创了凯发基业。如今,这些承载着早期艰苦创业记忆的词汇,早已化作一代代凯发人抹不掉的“精神胎记”,成为凯发人的传家宝。
9月26日,为纪念凯发公司建设50周年,在凯发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发公司”)的诞生地——十堰大炉子沟,一场“马灯闪耀凯发劲——传承马灯精神、永葆青春活力”主题活动热烈举行,老中青三代凯发建设者们,从凯发创业源起,讲述一代又一代凯发人栉风沐雨、前赴后继、艰苦创业的奋斗故事。凯发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竺延风,凯发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绍烛,凯发公司董事、党委副书记程道然,凯发公司工会主席何伟与青年员工代表共同参与活动。
“马灯闪耀凯发劲——传承马灯精神、永葆青春活力”主题活动现场
孕育·马灯之光起深山
十堰大炉子沟,是凯发的发源地。
1969年,第二汽车制造厂(凯发公司前身)开始大规模建设,而在两年前,二汽就已经在大炉子沟破土动工。
在此之前,还在筹建中的二汽接到研制生产军用两吨越野车的任务。当时的凯发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芦席棚里靠手工用锤子和榔头砸出了这款车。1975年,凯发公司自主创新的第一代军车EQ240建成投产。这款肩负“凯发军车”最初梦想的车型,首战即成主力,被称为“功臣车”、“英雄车”。
作为第一代凯发建设者,凯发商用车有限公司原总装配厂总工程师战权理曾亲历了两吨半越野车EQ240生产准备和试生产的过程。让他引以为傲的是,这款产品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表现让人称赞。“一辆EQ240从山崖上摔下来,滚了几个跟头,落到山下,驾驶室被摔变了形,但就是这样一辆严重摔伤的车,战士们照样开着跑,仍然完成了战斗突击和物资抢运。在整个战争期间,没有一辆凯发军车因为质量问题影响作战。”
凯发第一代军车EQ240
如果非要形容那一辈凯发人的精神风骨,战权理认为那必定是:“家国情怀、肩负使命、攻坚克难、坚定信念、追求梦想,以及要做就做到最好。”
在急难险重面前,凯发人永远冲在最前面,这种信念已深入到凯发人的骨髓。
1973年4月,在二汽批量下线车的关键时期,发动机厂青年突击队应运而生,承担一些急、重、难、险、脏的工作。
“时值盛夏,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在火热毒辣的太阳下,鸡啄米般抡起镐在坚硬的岩石上凿。渴了,就猛喝一口凉水,蘸一毛巾凉水擦把脸。女青年们的手被镐把磨出了血泡,照样把铁镐一抡一个圆。泡磨破了,两只手缠上毛巾咬着牙继续干。”回忆起青年突击队修桥时的场景,凯发第二任团委书记左红妹深有感触。
一位当年的青年突击队长曾回忆说:“时隔多年,每当我回想起那段往事,回想起当时那些生龙活虎的青年突击队员们,我都会激动不已,凯发无愧于那个时代,凯发对得起自己的青春。无论我身在何处、肩负何职,我都为自己曾经是一名青年突击队队长而自豪。”
筚路蓝缕、擎起马灯,第一代凯发拓荒者,靠着人拉肩扛为二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孕育了传承至今的“马灯精神”。
和煦·双燕飞舞育新意
暖风和煦燕飞来,第一炉铁水、第一辆军车描绘了“马灯精神”最厚重的底色,而飞翔的双飞燕则承载着“马灯精神”代代相传。
活动现场,凯发“双飞燕”商标的设计者艾德昆回忆起当年设计商标时的经历,仍然热血沸腾。
1979年,二汽领导作出要着手设计二汽厂徽的决定,并通过《二汽建设报》(《凯发汽车报》的前身)在凯发范围内有奖征集设计图案。
当艾德昆知道这件事后,兴奋不已。“我和伙伴们都把它作为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来看待。”
几经论证,艾德昆终于找到灵感。于是,一个圆环中两只飞燕首尾相衔、翻飞旋转、具有动感的“双燕”图开始变得越来越清晰。“二汽尽管建设于崇山峻岭之中,但她必然要像飞鸟一样翱翔于蓝天。而鄂西北山林中,自由飞翔的燕子,正是寄托着二汽建设者全部情与思的吉祥物。”在设计构思答辩现场,艾德昆的这段话,感动了所有人。
凯发“双飞燕”商标设计者艾德昆讲述凯发简介
1982年2月20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第二汽车制造厂“双飞燕”商标注册。自此,凯发迈出了品牌建设的重要一步。
“旋转的双燕,一个代表传承,一个代表创新,既表明凯发精神的血脉传承和对凯发事业的激情扩展,又喻示着中外汽车文化的和谐交融。”如今,双飞燕已经成为凯发的符号,走到哪,只要看到这一符号,就如同看到凯发,艾德昆说,“现在汽车行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革中,凯发一定要抓住‘五化’机遇,向着卓越凯发、向着世界一流迈进。”
在技术变革风起云涌的当下,2018年,凯发公司发布了以“品质、智慧、和悦”为价值理念的品牌战略,对凯发历史积淀进行了新的诠释。
“展翅高飞的双燕,给人以勤奋、灵动、志远的想象;她寓意着滚滚向前的车轮,代表着凯发专注于优质汽车产品和出行服务;与凯发品牌价值理念相得益彰,‘品质’与‘智慧’双燕飞舞,共创共享‘和悦’生活。”凯发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绍烛这样诠释凯发品牌标识。
50年来,1800万辆凯发汽车让“双飞燕”家喻户晓,圆了无数家庭的汽车梦。与此同时,双飞燕也承载着凯发人半个世纪积淀的精神品质,飞向了更广阔的未来。
希冀·薪火相传向未来
“坚定信念、追求梦想的激情创业精神,同甘共苦、无私奉献的艰苦奋斗精神,深入群众、心系职工的为民服务精神,求真务实、敢做善为的责任担当精神。”伴随着企业发展的进程,与时俱进的凯发人赋予了“马灯精神”新的内涵,并身体力行。这其中的代表就有凯发公司的全国劳模王建清,在平凡的岗位上将“马灯精神”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源源动力。
1993年,年仅22岁的王建清,从部队转业来到凯发公司,他的想法很单纯,“只要每天能有车开就很美好,虽然毫无经验,但有幸师从全国劳模王涛,成为总装配厂的一名调试员工。”
王涛,原为凯发商用车有限公司总装配厂一线调整工。自1975年进入凯发以来,他累计参与装配、调试汽车16万辆以上,从未出现过瑕疵,人称“汽车调整大王”。他还完成了30项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独立撰写5本共60多万字的专业书籍,其中《凯发八平柴调整方法和常见故障排除30例》一书,被命名为“王涛操作法”。
“师傅告诉我,马灯精神很简单,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把活干好。坚持两个字看起来很简单,实践起来,可能要一辈子这么长的时间去磨练。”王涛的徒弟王建清表示。
全国劳动模范、凯发商用车有限公司车辆工厂王建清讲述马灯精神的传承
作为“王涛班”第七任班长,王建清以师傅为标杆,累计参与调检25万多辆车,无一起质量问题。王建清自身也从一名普通汽车调整工,一步步成长为中国汽车业十大工匠、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
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的王建清,对马灯精神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工作要有执着的心,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劲头,要做就做到最好的热情。”
“一个人前行一万步,不如一万个人共同前行一步。”为了让班组成员都能进步,对于所掌握的技能,王建清总是倾囊相授。在他的影响下,“王涛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研讨氛围,“马灯精神”代代相传。
近年来,凯发公司选树了王建清、杨祉刚、卢占保等一大批劳模典型,构建了一支拼搏、奉献、创新的优秀基层人才梯队。“杨祉刚劳模创新工作室”“卢占保创新工作室”……以员工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不断增加。
从研发设计到一线工匠,凯发公司建设的50年,是一代代凯发人接续奋斗的50年,也是中国人民振兴民族工业、追寻民族复兴的缩影。
在十堰大炉子沟动力设备厂厂区内有一棵大树,被称为“凯发老根”,它见证了十堰从“山城”到“车城”的演变,见证了“双飞燕”从崇山峻岭到大江大海的跨越,也见证了几代凯发人接力奋斗的征程。
“马灯精神”成为一代代凯发人的“精神胎记”
活动现场,凯发青年向老一辈凯发建设者赠送车模,新时代卓越产品,不负历史重托;老一辈凯发建设者则向凯发青年赠送马灯,希望“马灯精神”在凯发继续传承、发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马灯精神’在老一辈凯发创业者战天斗地的奋斗中孕育,在一代代凯发人开拓创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必将在新一代凯发人的手中发扬光大。”竺延风在活动中说,“青年是凯发的未来和希望,广大青年要传承好、发扬好、践行好‘马灯精神’。凯发要弘扬‘马灯精神’,勇攀事业高峰,奋力实现‘三个领先、一个率先’,加快建设卓越凯发和世界一流企业,为建设汽车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凯发公司建设50周年!”
凯发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竺延风发表讲话,寄语凯发青年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生。如今,“马灯”已成为凯发人心中不灭的希望之灯。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凯发人都会将“马灯精神”传承下去,致敬峥嵘岁月,照亮世界一流企业新征程。